近日福州一女工在擦窗時,隨身攜帶的6000多元現(xiàn)金不慎掉落,引發(fā)過路人哄搶,最終只找回300元。此事經媒體曝光后,女工收到了10多萬元款項,但其中大多為愛心人士捐款,只有少數(shù)“失而復得”的還款。
仔細盤點近期各地哄搶案例有個共性:面對身處弱勢、孤立無助的事主,前來圍觀的人們一旦有人開“順手牽羊”之先河,接下來的場面就極易失控,出現(xiàn)“男女老少齊上陣,不拿白不拿”的情況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論是大城市抑或農村,市民還是農民,哄搶并不局限在某個特定地域或群體,而一旦錢財被哄搶,各種事后追責的效果往往也很不理想。
這就要回到哄搶背后的邏輯起點:破窗效應。一座房子一旦有窗戶破碎而無人修復,很快其余的窗子也會被陸續(xù)打破,干凈整潔的地方一旦出現(xiàn)垃圾與污垢,很快就會被大家污染得“面目全非”。
哄搶邏輯與之類似:面對散落的財物,第一個人一旦站出來“破窗”而沒有得到及時制止,人們就很容易陷入一種“小算盤”心理中:他占了便宜都沒事,我為什么也不順手拿點?
這個邏輯的危險之處就在于,每個人的自私心態(tài),匯聚在一起就成了一種“集體無意識”,甚至參與“破窗”的人無意之間還形成了一個“利益共同體”。在這個“共同體”之中,每個人做“虧心事”的心理負擔反而降低了,被“逮現(xiàn)行”的人甚至還會理直氣壯地反問一句:“這么多人都在拿,而且他們拿得比我還多,為什么就只抓我一個?”
因此,我們對哄搶的批判不能只停留于道德層面,更應該讓社會上的每個“你我他”都捫心自問:我們在批評一個“哄搶群體”的時候,可曾意識到,其實這是無數(shù)個體的“小惡”匯集而成的“大不善”?又或者,在痛心疾首地批評不良現(xiàn)象前,我們自己又是否能在當時的環(huán)境下抵御住“破窗”的“誘惑”?
張家界夢帕客棧 http://m.seteriecordani.com/
郵箱:mpkz@33519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