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progress id="68rzx"></progress>
      
      

      夢帕客棧 官網(wǎng) 郵箱:mpkz@33519.com
      做張家界口碑最好的人文主題精品智慧客棧!
      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
      憑吊一座古城
      2014年03月31日 來源:m.seteriecordani.com 編輯:mengpakezhan.com 已被瀏覽:
      □龔愛民

        1

        眼下,有一座古城正漸銷聲匿跡——也許只要幾十年或一個世紀(jì),我們的后代會在他們懷遠(yuǎn)追思的文章或地方史志中這樣寫道:“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,曾經(jīng)有一個古老城池,可是,它像古樓蘭王國一樣消失了……”

        這個古老城池就叫庸城。

        庸城方圓一平方公里的樣子,坐北朝南,臨水而筑。水是古來稱一個“澧”,為湘之四水之一。隔水望,南岸十公里處,壁立一雄山如屏。因天生一巨大穿山門洞,時吞云吐霧,時透明如鏡,古來稱天門山。兩千多年前,詩祖屈原曾在澧水之畔面對著那孔懸在萬丈絕壁之上的天門,手舞足蹈,且歌且吟道:“廣開兮天門,紛吾乘玄云。令飄風(fēng)兮先驅(qū),使涷雨兮灑塵!”

        可見那山那門,在當(dāng)時就是怎樣的壯美啦!

        庸城最早稱大庸衛(wèi)城,是明洪武年間設(shè)置的屯戍之城。

        傳說修筑庸城時,風(fēng)水師先在且住崗、古人堤、白羊山、官黎坪、西溪坪等地采土取水,品驗過稱,因白羊山土質(zhì)水質(zhì)均勝于別處,遂決定在此筑城。又以日影、磁針等辨正方位,確定以福德山頂子午線為中軸線,面向天門山,作為城市脊梁,古城便安置在福德山麓、澧水之陽的懷抱中了。

        庸城設(shè)東、南、西、北、土五個城門,筑有堅固的城墻。憑墻以防,嗖嗖嗖地射箭,以御百姓造反起事。有城必有市,有市必有商,便在南門建碼頭,中轉(zhuǎn)澧水大航運。故墻里的世界,商鋪林立,士農(nóng)工商,三教九流,無所不備,也算是清明上河圖之一縮影了吧。墻外四周,是澧水沖積平原,或田畝平展,或丘地錯落;每當(dāng)夕陽坐西大地涂金之時,農(nóng)人牽著牲口、喚著孩兒,歸去處,升炊之舍也。河面上,忽現(xiàn)小舟如葉靜浮,是剛出來夜?jié)O的鷺鷥客。此景此境,送到守城的兵卒眼里,溫潤得一激靈,是要思念遙遠(yuǎn)的故鄉(xiāng)了。

        隨后三百多年的發(fā)展,至滿清時,庸城的面貌已煥然一新,城內(nèi)除了原有的一些軍事設(shè)施外,又興修了文廟、關(guān)帝廟、城隍廟、真武堂、校場、社稷壇、書院、文昌祠、石碑坊群等,城外也修建了回龍觀、先農(nóng)壇、東岳宮、白龍庵、盤龍廟、帝閣廟、崇文塔等。新修了河碼頭、吊角樓、商行、貨棧、旅館、屠肆,同時各行各業(yè)也興盛起來。

        時庸城有小南京之稱。安徽人王日修,本在南京為官,因時運不濟,降到此地當(dāng)縣令。王縣令驛馬驛水,千里迢迢,剛?cè)氲糜钩?,尚未洗去一路風(fēng)塵,亦被這斗大小城的人情風(fēng)景深深折服了,王縣令后來賦詩曰:

        湘江處處楚歌聲,

        此地偏繞白下情(唐時南京更名白下)。

        制得吳謳夜吹笛,

        果然身在小南京。

        六百年多年以來,風(fēng)吹雨打也好,改朝換代也罷,庸城卻是“年年歲歲花相似”,恰似天門山一樣,如屏如岸,鎮(zhèn)守一方土地的安定。

        庸城的式微,始自“文革”。毛澤東時代了,一切都得破舊立新,便拆了城墻、關(guān)帝廟、戲樓等。金戈鐵馬的印記不復(fù)存在了,可也風(fēng)韻尚在。十字古街依然,青石板鋪砌的街道依然,磚木混構(gòu)的房屋一幢連著一幢,蛛網(wǎng)狀格局依然……站在制高點上,眼里還一滿是封火墻脊和青灰瓦充塞的古雅畫面。

        庸城的厄運,始自上世紀(jì)90年代的擴城運動。

        庸城擴張,由一擴幾,再由幾擴十幾,而今已然擴到幾十倍了。

        庸城是娘,新城區(qū)是女。女兒嫁出去,僅二十幾年光景,已然出落得光鮮亮麗,青春勃發(fā)。而固守祖地的老娘呢,則是個“暮去朝來顏色故”,“門前冷落鞍馬稀”了。

        更不幸的是,明后年,一條即將鋪展開的沿河大道,終將改變庸城一切——那延續(xù)了六百年的老街老巷,勢必被高樓林立、華麗光艷的現(xiàn)代化新區(qū)替代。

        2

        在共和國版圖上,轄庸城的這塊原本叫大庸縣。

        窮經(jīng)皓首的本土史學(xué)家告訴我們:“庸城”之號源于遠(yuǎn)古圣人祝融?!秶Z·周語》載:“禹夏之興也,(祝)融降于崇山?!背缟郊唇袷心现缟?。又載:“夏之興也,祖融降于崇山?!表f昭注:“祖融,祝融也。”民國 《辭源》:“祝融,火神也。虞翻曰:祝,大;融,明也。”《康熙字典》:“祝,大?!币虼巳祟惖奈鬃孀H诩创笥?。史學(xué)家又告訴我們:祝融于夏初(約公元前2140年左右)以自己的隱名建大庸國,都城就在古人堤。《石達開日記》載:“大庸,古庸國是也?!薄吨駮o(jì)年》載:“夏道將興,青龍止于郊,祝融之神降于崇山,(禹)乃舜禪,即天子位?!笔钦f禹接舜位建立夏朝之時,祝融在崇山降生了,時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。因此,古庸國是與夏朝同時建國的南方文明古國。無疑,高古厚重的“庸城”,便是一個古老王國的文脈的延續(xù)了。

        上世紀(jì)80年代初,大庸縣境內(nèi)一大片石英砂巖峰林被文人騷客們發(fā)現(xiàn),經(jīng)媒體一傳播,結(jié)果五湖四海驚艷叫絕。接著,共和國高層決策者決意,要將這塊美麗山水打造成國際風(fēng)景旅游城市。于是乎,先是撤大庸縣建大庸市,幾年后又撤縣級大庸市建地級大庸市。這是皆大歡喜之事,庸人自是歡欣鼓舞。然而,地方長官覺得市名不好,嫌“庸”有“平庸、保守、不思進取”之嫌,又因那片石英砂巖峰林生長在一個叫張家界的村境內(nèi),于是上報國務(wù)院,更名為張家界市?;秀币灰归g,“大庸”二字就從各級黨委政府、各級行政職能部門和各企事業(yè)單位的門牌上,從地圖、旅游圖書、教科書上,消失了。

        關(guān)于大庸市易名,是利是弊,是英明之舉還是鼠端短視,二十年過去了,這場文墨官司至今仍未止息。我們曾在一些諸如聽證會、辯論會、文學(xué)筆會等場合,多次聽到庸人對更名一事非議、批評、口誅筆伐。逐漸逐漸,也便有了一種數(shù)典忘祖、割斷血脈般的刺痛和屈辱。

        “大庸”二字真的像他們說的那么糟糕么?

        民國時,一位大庸縣縣長曾寫下了這么一副對聯(lián):

        頂天立地不易謂庸,

        繼往開來有容乃大。

        幾乎所有本土文化專家將之視作是對“大庸”的精辟詮釋。

        “不易謂庸”——即不可變易的“正道”和“至理”,才稱其為“庸”;“有容乃大”——百川歸海而海不溢,其胸襟方可為“大”。

        從字面上解,從哲學(xué)的高度析,大庸二字都顯得是那樣大氣和端莊。

        后來幾番城市編修,從事文案工作的本土文化專家吸納民意,也或者是他們自己的意見,堅持用“庸”字給街區(qū)和街道命了名:“后庸街”、“古庸路”、“大庸橋”。在審察過程中,第一屆市領(lǐng)導(dǎo)離任了,也就沒人提反對意見了。

        更有那兩位深諳大庸歷史和文化的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商,將“大庸”固化在他們所經(jīng)營的項目中,一為“大庸府城”,一為“大庸王府”。他們做的實在是一次意義非凡的行為藝術(shù)。

        這有“庸”的若干名號,實在是針對大庸、庸城的香消玉殞,而顧惜許多人的懷舊情懷而生的,它代表了一種強韌的民間意志,也體現(xiàn)著一種溫情的市井習(xí)俗。

        3

        上世紀(jì)90年代,還依稀能辨出庸城的影子。只是那時四周新城開始一天天長高長大,顯出庸城的寒磣、矮小、陳舊來,而庸城仍如同一位執(zhí)拗而有些虛榮心的老人,像看著自己忘恩負(fù)義的兒女一樣看著新城,內(nèi)心里是一份忿懣、不平和無奈。而雖是殘破景象,卻依然像一幅絕好的宋人畫本,給人一種純粹的詩意。它那從悠悠歲月中走出的獨特風(fēng)姿,以及每一片俚語市聲,讓人情不自禁地對另一個文明時代產(chǎn)生無盡的懷想……

        湯湯澧水,是庸城久經(jīng)風(fēng)雨的呼喚。

        巍巍天門,是庸城轉(zhuǎn)換枯榮的見證。

        而今,六百多年的庸城,就這樣從我們眼里消失了么?像一聲嘆息,遁于空中,似一滴水,匯入溪河……

        在科學(xué)的意義上,這一切或許是有道理的。而由此造成的一種文明的失落,和與之俱來的辛酸,大約也一定是自然的罷。

        繁花落盡君辭去,空繾綣,說風(fēng)流。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乎!

      張家界夢帕客棧 http://m.seteriecordani.com/
      郵箱:mpkz@33519.com